2004-10-20
10:30:56
包立民
——游三辉其人其画
中国台北画家游三辉去岁春日,应国家博物馆(前称中国历史博物馆)之邀,赴京举办游三辉书画展。承其师孙家勤嘱托,我前往观展助阵。
正是在博物馆二楼展厅,我得识春人其画。其人,中等个头,体格壮实,天庭饱满,容光焕发,着一身乳白色的中式套装,梳一扎马尾流行发辫,一看便知是位精力充沛又思维活跃的书画家。其画,满壁山水,有细笔、粗笔,更多的是泼墨泼彩,水墨淋漓,色彩斑驳,清丽灵秀,儒雅扑人,诗书画合璧。尤为难得的是,他写得一笔于(右体)体的标准草书,张(大千)体的行楷,方圆兼施,刚柔相济,在当今中国画坛上,具有如此扎实书法功底的中年画家,实属难得。
游三辉,1948年出生于台北宜兰县苏澳镇,祖籍福建。毕业于台北复兴高级商工学校,从事装璜设计。他多才多艺,擅长建筑设计、摄影、金石篆刻,尤喜书画。自幼习书,后从书法名家韩岳峰习各体碑帖,对于右任的草书更能深入钻研,登堂入室。1985年拜大风堂传人孙云生为师,研习绘事,孙师嘱其改习张体行楷;孙云生故后,又师事大风堂另一传人孙家勤。游三辉是大风堂中晚期两位衣钵传人的门生,故自命“大风堂门下”,致力于发扬大风堂画派。
作为大风堂的第三代传人,三辉深谙大风堂一脉晚期的表现风格,其形式,接近了张大千的风雅神韵,其技法,也吸收了张氏山水表现手法,细笔勾勒,粗笔挥洒,泼墨泼彩,墨彩交映。由师其迹,到师其心——师造化之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泼墨泼彩,是张大千晚年变法的创造。谢稚柳曾说:“泼彩,是张大千发明的,古有泼墨,今有泼彩。”表面看来,泼墨泼彩是一种类似西方自动技法的“行为”艺术,其实不然。我曾亲眼目睹过三辉的泼墨,泼墨决非一泼了之,任其水墨自流,而是流中行止有引导,当行则行,当止则止,随机生发,加工收拾,泼后又画又写。作品的成败优劣,最终仍取决于作者的审美修养,艺术感悟和手上的笔墨功夫。千万不要误会,泼墨泼彩,无笔可言,是无笔画。从事现代建筑装璜设计的游三辉,具备较丰厚的审美修养,又具备较高的艺术感悟力和较深厚的笔墨功夫(尤其是书法功底),这正是他取得成功的三大要素。
张大千谈艺有言:“画有三美,曰亮、曰大、曰曲。”
游三辉牢记其言,在大、亮、曲上下功夫。他的山水画,大在气势磅礴,高旷奇伟;亮在明丽雅致,墨彩华滋;曲在气韵生动,悠远深邃。他的画,或高山崇峻,奇松怪石;或烟波苍苍,水天一色。或《林壑高秋》,或《溪山春游》(见左图);或《高隐觅句》(见左下图),或《萝里蜀乡》;或《山谷人家十二三》,或《滚滚长江东逝水》,等等等等,无不显示江山如此多娇,显示大自然的种种奇观,显示“天人合一”的哲理情趣,也显示了“大亮曲”的审美法则。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游三辉的源头活水来自那里?来自造化万物,来自天玄地黄,来自宇宙洪荒,来自山山水水,正因为他有了这股源头活水,所以才能“胸中有丘壑,下笔如有神”。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他几乎走遍了台湾的山山水水。九十年代后,他行万里路,涉海登山,登上了黄山。初游黄山,黄山的云海,像波涛似的变幻无穷,气象万千,千年奇松,万年怪石,幽谷深山,山泉飞瀑,凡此奇观胜景,使游三辉深受震撼。他站在天都峰和光明顶上极目四望,不得不叹服前人所说的“黄山归来不看岳”。自此以后,每年他总要上一、二次黄山,感受黄山,体察黄山,走近黄山,化解黄山,他要把黄山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和创作基地,他下决心要完成太老师张大千临终前未了的遗愿——画一幅与《庐山图》相匹配的《黄山图》。游三辉对我说过,他不敢轻易下笔画黄山,因为黄山在他心目中太高大、太神圣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我期盼着游三辉早日创作出这一幅神圣高大的《黄山图》。(原载[中国书画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