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游三辉先生作品欣赏 在售精品 艺海撷英 请您留言 宣纸宣笔 联系方式
 

 

 

江山如此多娇

 

              

吕长生

中国历史博物馆  研究员

馆文物鉴定委员会  委员

    20023月,台北市。游三辉先生首次举办《游三辉书画作品展》,轰动宝岛。多种艺术手法创作的一幅山水画前,千姿百态,气韵生动,风格清新,意趣高雅。展览会上,广大观众交口称赞,流连忘返。一代宗师张大师的老朋友、台北历史博物馆原馆长、艺术界的老前辈何浩天学生,看了游三辉先生的书画作品,喜出望外,发出了「相见恨晚」的感叹!从展品中,人们不约而同地发现,游三辉的书画与大师张大千的书画,十分相近或相似。同时,又疑惑不解:游先生是著名的书法家和摄影家,久为人知;而他的绘画作品确是第一次看见!画坛有如此奇人奇才,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

游三辉先生自学生时期起,即致力于西方水彩画、油画及素描的学习、创作。成年后,长期从事艺术设计、建筑绘画等艺术的创作实践。素来喜爱中国古典诗词、书画,便阅历代名家名作。游历祖国名胜古迹,体察民风民俗;远赴海外写生采风。二十世纪中期七十年代,游三辉先生拜著名书法家韩岳峰老师学习书法,临摹汉隶唐楷,远追上古篆问古籀;八十年代中期,游先生拜张大千先生入室弟子、著名书画家孙云生为师,精研张大千的绘画作品与美学思想;同时,研究、实践摄影,爱好、追求光感、色彩、线条多元美感艺术效果;九十年代后期,拜著名金石篆刻家许瑞先为师,潜心于文字学与治印艺术,远学两汉官印,近受齐白石、邓散木、吴昌硕诸家风格影响;同时,在著名诗学专家张寿平教授门下研究诗词。游先生广交艺术界朋友,与葛香亭、古军等著名表演艺术家、刘其伟著名水彩画家往来密切,探讨艺术奥妙,深受长者的绘画观念影响之外,并研究人生哲理。长期以来,中国古典文化艺术的丰厚积淀;西方绘画艺术美学的广泛吸纳;审美思想、品格素养超凡脱俗,等等,使他具备了自如的能力,把西方绘画的技法、结构等,与中国传统绘画的水墨设色方法巧妙结合,融为一体。如此,游先生仍忍学力不足,再拜大风堂门人孙家勤教授并束为入室弟子,传承大风堂画派理念。概而言之,游三辉先生学贯中西,淡泊名利,潜心绘画,终有所成。

一从艺术表现手法看,游三辉先生的山水画,大致可以分为细笔、粗笔、泼墨、泼彩等几种类型。相互关联,各有妙趣。

图一:《松壑高士图》横幅。(图版137.5×70.5cm)细笔淡墨勾勒山石纹理轮廓,淡花青轻染其阳面,浅绛背阴。石上端,苍松如游龙,弯曲盘旋,向右伸出,根似龙爪,咬定巨石。枝杆劲健,针叶茂密。松杆染浅绛,冠叶重墨花青,越往树梢其色渐淡。松下石旁点画水草,渲染淡墨花青。幅右半,水天相接,一叶小舟,高士坐而远望。大字书题、小字自识位于右上。画幅布局疏朗,左右开合。精细工笔画松石,简略意笔写高士。著笔力于物,寓美意在人。妙用中国传统美学的比兴手法,把倾注一腔热情赞颂人的高洁与诚信,化成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自题曰:「壬年夏日,余力邀影剧界葛香亭、古军二老,相偕至白鹤书楼一游。为助兴计,历经二小时半,完成《松壑高士》乙幅。二老清赏之余喜不自胜,咸认不虚此行,乃立书为勒。而古老兴致方酣,特撰古诗一首,以添情趣……」画室饮茶,谈文论艺,绘画作诗,欢声笑语。主客间情真意切的场景,如在眼前,乃艺苑一段佳话。同一题材内容,此前游三辉先生曾先后画过几幅,但取竖幅,与此图章法有别;松石形象的艺术效果,也有所不同。同中求异,多次实践,探索美的多样性,体现了游先生旨在创新的艺术思想与美学观念。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山水画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张大千先生认为:「作画须多作旅行,漫游名山大川,博览奇花异木,飞禽走兽,既是绘画资料之源泉。」(1)又说:「写生首先要了解物理,观察物态,体会物情,必须要一写再写,写到没有错误为止。」(2)这是唯一正确的艺术之路,千百年来无数成绩斐然的艺术家共识之。游三辉先生曾十余次漫游黄山,遍览黄山奇松怪石;始终坚持写生,务求形神兼备。他的画中,青松的枝杆针叶,山石的块面纹理,生动逼真,神完气足。《松壑高士图》先画者枝叶肖似,更多写生意味;后画者却赋予了更多的主观感受,巨石的行色更加优美,松树的神态更加苍劲。是山中的风景,更是心灵的造物。

游三辉先生的细笔山水画,如《观瀑觅句图》(图137×70.5cm留白山泉飞瀑,如练飘动,有声传来。注重塑造山崖形态,细笔勾脉络纹理,清晰分明。渲染青绿,碧翠润泽;阳面浅绛,意笔红叶,十分醒目。青绿红白之色,高低远近之景,显现着柔和、璀璨、明亮舒适的优美光感。无光无色,无色无景。自觉追求、表现光感的审美效果,因之而成为画面特有的内涵的意境美感,是游三辉先生山水画的个性鲜明的重要特点。

插图

他的《家在深山图》(图版70.5×51cm)题诗云:「家在深山里,仓仓有青苔。日长无客到,唯有白云来。」远山近石细笔勾勒,多用短笔、点笔,时有或横、或竖、或斜向的擦笔。留白山谷、为云为泉。淡水墨花青渲晕山体,浅绛山石阳面。工笔勾房屋,画松工致入微。画幅精致幽雅。观画读诗,如临清风,心生快意;仙居之家,令人神往。

插图

他的《梦里蜀乡图》(图版170×88cm)「壬午新春」作。原画无题,笔者姑且名之。游三辉先生虽然多次游历大陆名胜,然而不曾到过四川。但是,此图却画了四川的山水风光。据他说,这是他自己的感觉,是他的想象中的四川风景。天长水阔,山高谷深。烟云浮动,涧溪弯曲。松林茂密,远山如屏。房屋幢幢,舟帆点点。梦里蜀乡,十分迷人。浓淡之墨细笔勾画山石肌理纹脉。重墨深绿混和色渲染高山体势,浑厚丰满。房屋、舟帆、松身及山体与崖脚的阳面,轻染薄晕浅绛,时而少加藤黄色,光亮明快。淡淡的水墨花青,轻轻渲晕远山、谷涧,若烟岚浮动。谷底涧溪自山背后弯弯曲曲流出,河石点点,木桥横卧。左岸半山腰丛林楼阁清晰;右岸山脚房屋如豆。景物远近大小与色彩浓淡明暗,展现了画面的空间感。藏于山后的润溪,半山腰楼阁进出的看不见的山路、中景与远山间深深的峡谷……,是什么样?令人遐想,无不凭添了画面的神秘感。左旁画题诗云:「林泉洒幽翠,松壑响鸣琴。门外烟波远,平生浩渺心。」山林江河,人所向往;心意画境,神游仙居。

如果说《松壑高士图》有景物造型形神兼备及其寓意崇高之美,那么,《观瀑觅句图》、《家在深山图》及《梦里蜀乡图》,则有艺术形象优美清秀及其意境婉约之美。张大千认为:画「以美为基点」;又说「谈到真美,当然不单指物的形态,是要悟到物的神韵。」眼见的形态,心会的神韵,在绘画创作中如何实现呢?张大千有超越前人的生动叙述:「画家自身便认为是上帝,有创造万物的特权本领。画中要它下雨就可以下雨,要出太阳就可以出太阳;造化在我手里,不为万物所驱使;这里缺少一个山峰,便加一个山峰,那里该删去一堆乱石。心中有个神仙境界,就可以画出一个神仙境界。……总之,画家可以在画中创造另一个天地,要如何去画,就如何去画,有时要表现现实,有时也不能太顾现实,这种取舍,全凭自己思想。何以如此?简略地说,大抵画一种东西,……一定要在像和不像之间,得到超然的天趣,方算是艺术。」(3)――这就是创作「画」的过程,这就是创造「美」的真谛。画家是一个「上帝」,有「特权本领」,能呼风唤雨,驱使万物,把心中美的「神仙境界」画在纸上,奉献给读者。游三辉先生成功地站在了被张大千先生以生动语言说点破的真理性高台上,以自己独到的审美观念,作「画」造「美」,是他的,也仅仅是他游三辉先生心中的一个个「神仙境界」。

游三辉先生的粗笔山水画,严谨潇洒,别具一格。《溪山闲适图》、《群岭云林图》及《溪山秋霭图》等,都是此类画风的典型佳作。

《溪山间适图》(图版115×70.5cm),长天阔水,奇峰峭壁,飞泉如练,苍松倒挂,舟中高士,悠然观瀑。山石纹理浓墨大笔皴擦,有的状若斧劈;花青遍染阳面,其局部有的渲以石绿,有的浅绛有无间。高山、苍松,水草笔致严谨,敷色明快。画幅薄而清澈的花青主色调,与松冠深浓墨绿、松身鲜亮赭石,对比强烈,彼此映衬,层次分明,空间感自然而生。全幅布景构图,用笔敷色,留白题识,无不继承中国山水画的传统,却又光感美妙,璨烂清灵。这是游先生扎实的西画功夫,融化于中国画的必然结果。

他的《群峰云烟图》(图版70×69cm「壬午春月」作。原画无题,今姑且名之。题诗云:「灵烟空际落,天籁静中间。何必求瑶草,朝餐有白云。」白云若带,斜向分割画面为左上与右下的开合对称景区。远山似屏,群峰错落。山梁浑厚,其平缓之巅与其前低凹山坳间,均丛林有绿有红,房屋或高或低。山石轮廓纹理或勾或点;其背阴处,重墨、花青、石绿混合色粗笔拖染赭石色,分别浅淡、较重、深浓的渐变层次,描绘微妙细致。在白云与山体的相接处、云带中的偶尔几点,以极其浅淡的水墨青绿混合色轻轻浸渍。神来之笔,画出了白云的体感、量感、动感。明代著名书画家、收藏家莫是龙《画说》云:「画家之妙,先定烟云变灭中。……山水中当着意生云,不可用拘染,当以墨渍出,令如气蒸,冉冉如坠,乃称生动之韵。」游三辉先生山水画中的烟云形象,远近高低,多姿多彩;品味其美,神游天宇。与前述《溪山间适图》相比,其构图,前者仰视,后者俯视;其色调,前者使人想起蓝色调子,后者使人回忆霞光云峰。

插图

《溪山秋霭图》(图版125×70cm幅左边题诗:「湖上雨晴烟未收,拍天新水正交流。偶翻残墨酬高兴,写得溪山一片秋。」画幅以左上角至右下角的对角线为界,其右上,群山逶迤,峦岭起伏;其左下,秋水无波,浅滩连片,山峦轮廓墨笔似点似勾;山体晕染花青,近浓远淡。重墨绿、大笔触,密点坡岭脉络及山坳茂盛林木。留白秋水,染染烟岚。近景左右浅滩,工笔画房楼阁,意笔点红树绿草。湖中,舟帆点点,或近或远。山峦、浅滩阳面渲染时浓时淡的赭石色,与红叶树一起,成为以蓝色为主调的画幅的亮点。秋水无垠,视野开阔。雨后溪山,神清气爽。如果说《溪山秋霭图》清润感人,那么《烟岭云林图》(图版137.5×69.5cm)则以雄壮取胜。山峦浑厚,横卧中景,左高右低,蜿蜒若动。浓墨粗笔勾点山岭脉络,深重墨绿晕染背阴,左端局部或是点泼。后山远淡,前山留白,映衬山峦越发壮伟,颇有虎踞龙盘之势;岭头坡脚,点染浅绛耀眼于青山白云中,光彩夺目,给雄厚的山峦,凭添几多鲜活轻快,画幅层次清晰,气象豪迈,意境壮美。真乃大家手笔。

读书,豪迈气象,一目了然。但是,景物的形与色的细微变化及其精妙意韵,未必立刻全部或全部心领神会。因光变而色变,随色变以显形,形已立则有景。这个创作过程的关键,是画家的立意、运笔、染色。这方面,游三辉先生匠心独具,技艺超群。清代著名山水画家王翬的《清晖画跋》说:「凡设青绿,体要严重,气要轻清,得力全在渲晕。余于青绿静悟三十年,始尽其妙。」达到目的之方法,就是王翬指出的青绿渲晕之法。王翬为此一得,「静悟三十年」。绘画之事,何其难也!当代著名美学家伍蠡甫先生的《中国画论研究》云:「在我国画史上,凡能卓然成家,无不善于以意使法,先立意境,然后以意运法,使法就意,而不为法用。」(4)游三辉先生的山水画,细笔或粗笔,以及后面将要谈的泼墨泼彩画,均「意」趣高远,「法」规纯正;「法」为意用,「意」在「法」中。妙用渲晕,以光分色,以色显形;别阴阳,分向背;由明到暗的渐变过渡,心求仔细,笔生微妙,实现「体要严重,气要轻清」之形与色俱佳的审美情趣韵词。这里,正体现着他运笔、用墨、运色的深厚功夫。

张大千认为:「一个成功的画家,画的技能已达到化境,也就没有固定的画法能够拘束他,限制他。所谓『从心所欲』,画得熟练了,何必墨守成规呢?」(5)游三辉先生把扎实的写生能力与素描功夫相结合,西方绘画的色彩感与中国传统的渲染法融会贯通;细笔、粗笔、意笔之用至娴熟,「达到化境」。所谓「化境」,即指有造型技法,又含能创造意境。技法是手段,意境是目的。意在笔先,法为意用。达到这种境界,游三辉师法张大千的泼墨泼彩山水画,心领神会,悟知唯有泼法之用,方能传情达意,尽兴畅神,使心中的神仙境界,具形成象纸上。在这里,创造意境的文野高低,完全取决于作者的人品与审美的素养。游三辉先生与张大千先生一样,情怀博大,意趣高洁,敢于创新,追求美好。

这是张大千说的好:「绘画必须从临摹入手,……临摹有了深厚的根基,才能谈到创作。」(6)沿着这个正确的途径,游三辉先生十余年来,进行了大量的泼墨泼彩山水画的艺术实践。

插图

二○○二年夏作《东湖瑞翠图》(图版135×70.5cm),青绿和墨,加少许藤黄,泼彩画东湖,坡岭起伏,水光岸影。细笔、意笔勾写点舟帆、丛林、红叶。留白小路。一湾湖水,色泽明媚,生机勃勃。自题说:「岁壬午之夏端午前夕二日仿写,略得神似,乐也。白鹤书楼北窗下,三辉。」临摹,以形神兼备为兴事;仿写,以颇具神似为喜乐。这样奠定了他创作泼墨泼彩山水画得坚实「根基」。此后,明确得意境情趣统摄着熟练的技能手法,他随心所欲,挥洒自如,一幅幅景观不同,神韵相异,或清新亮丽,或气象博大,泼、写兼备的墨彩山水画,相继问世,个性鲜明,魅力无穷。

《松壑飞瀑图》(图版81.5×52.5cm)山峰高耸,一泉飞下,泼洒青绿,墨彩流淌。渲染远山,烟流云动。勾勒岸石,敷色浅绛。画幅以蓝色为主色调。鲜艳、较亮与浓暗的混合色背阴,呈现山体凹凸之势。高处,泉旁几点朱色;低处,崖壁一颗红树,均十分耀眼,令人喜兴。

《华山小景图》(图版137×70.5cm)与《烟岭云林图》(图版135.5×69.5cm),均水墨青绿泼法,淋漓斑驳,静中有动,墨彩仿佛还在流淌,《烟岭云林图》尤其生动。两图相比,前者竖幅,仰视取景;后者横幅,俯视构图。前者峰在天际,云绕山腰,一条小路向上,一线飞泉泻下,旨写奇险;后者峦岭浑厚,绿林天成,白云弥漫,意在丰茂。

《湖山诗意图》(图版137×70cm)与《云山春晓图》(图版137×70cm)其构图视角,前者平远;后者高远。均泼以青绿,浓墨、石绿同时点苔山峦,疏密有致。山岭壮伟,苔点灵巧。大与小、刚与柔、动与静之间,充满蓬勃生机。

其他如《绿堤春霭图》(图版137×70cm)春水有声,绿堤青翠;

《秋山烟霭图》(图版70×49cm)红叶艳丽,秋山苍茫;《赤壁夜游图》(图版137.5×69.8cm)壁立千仞,大气磅礴。再如《云壑绕翠图》(图版172×88cm)的鲜活生机;《空谷幽居图》(图版168×55cm)的伟岸神秘;《春山烟霭图》(图版137×70cm)的清明;《溪山间适图》(图版128×37.5cm)的高洁。等等,都是游三辉先生泼墨泼彩山水画的精心之作。

游三辉先生的绘画,江山如此多娇。高山奇峰,峭壁峻岭,云流水绕,绿树苍松。渲晕则轻灵透亮,泼洒却墨彩华滋。曲径小路,忽隐忽现;飞泉涧溪,时断时续。远山如黛,近石斧劈。高处,烟岚里、山腰间,浅绛房屋精工;低处,崖壁上、岸滩中,意笔红叶生动。江湖舟帆小,高士身如豆。凡此,都承载浸润着他个性化的审美感受。在传统美学的矛盾范畴中,即干湿、浓淡、明暗、高低、大小、远近、虚实、有无、动静、断续、藏露、隐现等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中,寻求、探索其相互对比,彼此映衬,相反相成的审美效果,依美的多样化的法则,发挥「画家自身便认为是上帝」的丰富多彩的想象力,经营位置,泼法、染法、写法兼用,从心所欲,造景作画。张大千说:「画有三美:曰亮、曰大、曰曲。」(7)游三辉先生的山水画,亮在气色,明丽雅逸;大在气势,高旷奇伟;曲在气韵,悠远深邃。豪放之势与婉约之态,雄壮之神与静逸之气,浑然一体,妙得天趣。

一九八一年春,著名画家谢稚柳先生说:「泼彩,是张大千发明的。古有泼墨,今有泼彩,张大千的泼彩有传统渊源,中国当代画家,张大千数第一!」(8)张大千先生身后,泼墨泼彩山水画苑,效法大千,异于大千,自成一家,个性鲜明,与游三辉可以比肩者,安在哉?!游三辉先生的题画诗有句:「门外烟波远,平生浩渺心。」景与心会,物与仞同,自成境界。游三辉的艺术园地,已是喜获丰收。未来,必将硕果累累,锦绣前程。

 

2002118

                                                                             于北京方庄向静茶园

注释:

1、《张大千论画――画说》。

李永翘《张大千年谱》376页。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按:

以下凡引见该书者,简称《年谱》

2、《张大千论画――画说》。《年谱》535页。

3、同(2)。《年谱》537页。

4、吴蠡甫《中国画论研究》13-1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5、同(2)。《年谱》538页。

6、《年谱》426页》

7、同(1)。

8、《年谱》483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谢谢!建议显示1024*768